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养老服务发展迎来新环境、新路径。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
上海智能养老服务模式以“智慧上海”建设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深化智慧应用为主线。聚焦养老服务便利化应用、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养老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提升、老年经济高端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五大行动,上海加快推进建立供需适配、敏捷高效、全时段、全方面、全过程覆盖的智能养老模式,助力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推动建设“I+医养康护”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紧紧围绕“I”——智能化(intelligent)一个中心,从医、养、康、护四个维度对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其中,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平台建设方面,主要包括实时定位、线上监护、信息交流、紧急呼叫等。基于终端信息传递,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平台在老年人、服务提供者与子女之间形成信息交换网络,同时利用大数据提取关键信息,用于对老年人日常生活和身体情况的动态监护。医、养、康、护四个维度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方面,主要包括日常照料、医疗服务、娱乐休闲、心理健康照护等。基于服务平台与服务内容进行紧密结合,各服务提供者以多种方式合作发展新路子,提高在疾病防治、健康管理、功能维持等方面的服务效率。同时,南宫28该模式能够实现智能养老服务需求方与服务供给方在服务内容上的有效对接。为保障“I+医养康护”模式的平稳运行,服务提供者要不断提高服务供求匹配度、智能设备使用率、智能服务覆盖率。
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智能养老服务需多元主体协同。政府主导政策制定与资源调配,出台优惠政策激励企业创新,构建监管体系规范市场,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素养;企业作为创新驱动主体,研发智能设备与平台,整合资源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各方合作推动产业发展;社区发挥地缘优势,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健康讲座、紧急救援等服务,组织志愿者服务与邻里互助;社会组织补充专业服务,开展心理咨询、法律援助、技能培训等活动;家庭给予情感支持,借助智能设备实现远程关怀与生活协助,各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有机养老服务生态。
扩大产品种类,鼓励老年人转变观念,形成智能养老产业基本布局。一是扩大智能养老产品种类,将重点从日常协助转到精神陪护方面。人口老龄化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空巢家庭增多将使未来对智能养老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对具有陪护、日常照料、医疗护理等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机器人的需求。从国内应用情况来看,国内机器人在老年人护理市场,目前尚处于试点阶段,还未获得广泛推广。二是加强智能养老宣传,普及智能养老概念及模式。志愿工作者深入社区和街道,为老人们发放宣传单,耐心为老人讲解智能服务内容及使用流程,在社区告示栏和楼门张贴宣传单,确保宣传推广“三个到位”,即“全面普及宣传到位,使用流程讲解到位,商户服务配套到位”。三是明确政策导向,将智能养老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加强政策引导性,从国家层次重视智能养老的发展,上海依据国家政策导向提出具体政策法规,确保智能养老服务的有效执行。四是扶持智能养老企业,为智能养老市场化做铺垫。一方面应当大力扶持从事智能化老年产品的企业,通过减免税收、适当给予补贴和老年人付费使用的方法,既解决了人员与经费不足的难题,同时又反向刺激了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负责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吸纳一大批有志于从事老年行业、拥有护理知识与操作技能的人员,缓解就业压力。
实现智能养老产品升级完善,激发老年人智能养老的需求,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一是建立完善的智能养老补贴标准。通过对老年人的收入、税收和失能程度等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智能养老补贴的申领和发放。不仅对享受智能养老服务的老人进行补贴,还要对养老服务人员进行相应的补贴,建立养老服务人员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逐步改善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二是扩大智能养老服务人员队伍规模,提高整体素质,实现专业化管理。智能养老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建设作为支撑。养老政策制定者的能力和水平直接决定了养老政策和行业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关系着养老产业的未来发展状况。养老服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养老服务的效果,可依托高等教育资源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同时,南宫28还可以对生活上可以自理、有独立社交能力的低龄老年人进行基础的护理照料培训,使其与高龄老年人之间有效互动、彼此照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智能养老专业护理人员不足的压力。三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现高效率市场化运作。该平台应包含以下四个方面:基本信息数据库(老年人姓名、性别、年龄、家庭住址、监护人电话等)、电子健康档案库、养老服务内容数据库(精神慰藉、医疗服务、家政服务、生活照料等)、服务人员档案(服务内容、服务次数、获得的评价等)。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可使企业资源集约化。随着养老服务市场的推广,政府可逐步减少对服务机构实施补贴政策,引导使之成为完全的市场化行为。
提高智能产品适老性,实现“无感式”体验,最终达到供需平衡。首先,坚持需求导向,强化智慧产品和服务的适老化、多元化发展。坚持用户思维、简约思维、精细思维、实用思维、适老思维,做到以“尊重老年人、读懂老年人”为前提,使老年人从心底接受智能养老服务和使用智能养老产品。其次,扩大智能养老服务的覆盖率。加强“医养结合”,对初具成效的智能养老模式进行科学评估和进一步推广。线上与线下服务模式深度融合,及时满足老年人的就诊需求,协调智能养老模式在医院、养老机构等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医院等养老服务提供者进行数据共享,促进服务升级覆盖。此外,加强老年就业、心理健康、金融投资等拓展性数据共享,实现智能养老服务动态供需平衡。最后,完善法律法规政策,规范智能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形成养老服务条例,并对智能养老服务质量进行阶段性考核,避免出现工作懈怠以及后期模式执行形同虚设等问题的产生,在制度层面解决智能养老的供给问题。推动制定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行业标准,谋划中长期规划。比如,建立智能养老服务规范、质量监控、风险预防、纠纷处理、绩效评估、信息互联等服务与产品标准等。
完善智能养老顶层设计,驱动养老服务体系优化。一是完善智能养老立法监管,增强智能服务政策约束。制定智能养老综合法规,借鉴国外经验保障信息安全,明确责任界定。规范智能设备标准与服务流程,建立质量监管与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服务规范稳定,促进智能养老市场有序发展。二是加强智能养老伦理监督,贯彻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关注人工智能伦理,加强基层道德宣传与隐私保护。出台服务法规范内容管理,保障老年人权益,推动智能养老服务人性化发展,营造良好服务氛围。三是促进资源分层整合,增强智能养老服务协同性。政府主导整合养老资源,统一信息标准、优化配置、完善信用体系。打破信息壁垒,促进主体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互补,提升智能养老服务整体效能。
构建多维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养老资源有效整合。一是设立基础设施建设的任务指标,提高精准服务供给水平。加大硬件投入,建设智能养老中心与平台,完善扶持政策。实现数据集成与精准服务,提升服务便捷性与精准度,满足老人多样化需求,推动智能养老服务高效运行。二是构建全方位信息系统,提升智能养老服务高效精准率。构建智能服务中枢系统,提供医养康护差异化服务。建立“老人-子女-平台”联动制度,掌握老年群体信息优化服务。整合多方资源,打造高质量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三是强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为智能养老服务增惠赋能。加强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利用加密技术构建权益保护链,保障老人知情权、隐私权等权利。优化智能技术,实现服务资源整合与模式升级,推动智能养老可持续发展。
完善智能养老供给机制,保障智能养老服务发展动力。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多重手段激发养老市场活力。政府引导资源整合,提供资金支持,如委托保险公司管理养老金。鼓励民间参与,推动企业合作与技术应用,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产业扩大,满足老人需求,激发市场活力。二是严格行业准入标准,提高智能服务适老性应用。构建“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能居家”养老三层服务体系,形成相关标准。审核企业资质,建立监督评价机制,提升服务适老性,确保智能养老服务质量。三是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员培训提升服务效率。健全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建设实训基地。提供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提升服务人员素养,稳定人才队伍,保障服务持续发展。
加大服务理念宣传力度,营造智能养老服务环境。首先,加大养老供需匹配,以“量身定制”增加服务人情味。推动产品创新,针对特殊群体设计产品,提升产品可及性。将智能养老融入生活,增加个性化服务与人文关怀。其次,嵌入“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增强智能服务适用氛围。宣传智能养老理念,利用新媒体普及知识。在老年大学、社区开展活动,增强老人接受度。最后,增强智能产品应用体验感,培养老人智能服务观念。普及智能知识技能,展示优势开展教育。组织培训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引导老年人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智能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