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当父母渐渐老去,我们工作忙碌无法时刻陪伴,谁来守护他们的日常?当独居老人突发意外,如何能第一时间获得帮助?如今,智慧养老正带着科技的温度,悄悄走进千万家庭,给出了温暖的答案。
简单说,智慧养老就是用科技手段给养老 “搭把手”。它最早由英国提出,原本叫 “全智能老年系统”,核心是靠人工智能、大数据这些新技术,把政府、社区、养老院的资源串起来,让老人不管在家还是在机构,都能方便地享受到照顾、健康监测等服务。
打个比方,以前老人测血压得跑医院,现在戴个智能手环,数据就能实时传到子女手机上;以前独居老人在家摔倒可能没人知道,现在地板下的传感器能立马发出警报。这就是智慧养老的魔力 —— 让科技像亲人一样,默默守护在老人身边。
其实智慧养老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英国就尝试在老年公寓的地板和家电里装电子装置,监测老人起居,这就是它的雏形。
后来,各国都动起了脑筋:日本缺护理人员,就研发出能帮老人翻身的机器人;新加坡搞 “智慧国家” 计划,把老人监测系统装进社区;咱们国家从 2012 年提出 “智能化养老” 理念后,政策一路支持,现在小区里的智能健康小屋、养老院的智能点餐系统,都是智慧养老的成果。
智能手环、腕表就像老人的 “健康小管家”,能测心率、记步数,一旦数据不对劲,就会给子女发提醒。有位独居的王大爷,某天散步时心脏突然不舒服,他按了下手环上的呼救键,10 分钟后,子女和社区医生就赶到了 —— 这就是科技抢出来的救命时间。
上海有个养老社区,给每位老人建了 “数据档案”,记录饮食、运动、健康状况。有次系统发现李奶奶血糖连续几天偏高,医生上门一看,原来她偷偷吃了好几块蛋糕!赶紧调整饮食后,血糖很快就稳住了。大数据就像个细心的营养师,时刻盯着老人的健康。
日本东京的一户老人家里,卫生间装了跌倒传感器,客厅有活动监测器。一天,传感器发现老人在卫生间待了 20 多分钟没动静,立马报警。等家人和护工赶到,发现老人不小心滑倒了,因为救援及时,没造成严重后果。这些藏在角落的传感器,就像 24 小时不睡觉的守护者。
北京的张大爷独居多年,儿子给他买了个陪伴机器人。每天早上,机器人会喊他:“大爷,该吃降压药啦”;下午陪他听京剧、下象棋;晚上还能和远在外地的孙子视频。张大爷常说:“这机器人,比孩子还懂我喜好。”
广州某社区的长者活动中心,老人们锻炼时都戴着智能手环。有次刘爷爷跑步机上跑得正欢,手环突然 “滴滴” 响,大屏幕提醒他:“心率过高,请休息!” 社区医生马上过来,原来他今天没吃降压药就运动了。这手环,比一起锻炼的老伙计还靠谱。
南京的一家养老院,护工阿姨们多了个好帮手 —— 护理机器人。它能帮老人翻身、递水,还会提醒护工:“302 床的爷爷该量体温了”。家属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老人今天吃了啥、南宫28官方网站睡了多久。有位在外打工的女儿,通过 APP 发现妈妈总失眠,天天视频陪妈妈聊天,没过几天,妈妈的睡眠就变好了。
当然,现在的智慧养老也有让人犯愁的地方:有些设备太贵,普通家庭舍不得买;不同品牌的设备数据不互通,像 “各说各话”;还有些机器操作太复杂,老人看了就犯怵。
但别急,科技总在进步。以后,设备会越来越便宜,操作会像用电视遥控器一样简单,各个品牌也会 “统一语言”。相信用不了多久,智慧养老会像现在的智能手机一样普及,让每个老人都能舒心过日子,真正实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毕竟,养老不只是活着,更是有尊严、有质量地生活 —— 而智慧养老,正在让这个愿望照进现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