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清晨,春日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北安市庆华街道庆民社区张大爷家的客厅里。张大爷没有着急出门,而是按下了床头一个按钮。不一会儿,他的专属网格员小李的声音就在腕上“智护手环”里响起:“张大爷,早上好!今天需要什么帮助吗?”……
张大爷的“一键呼叫”,正是北安市近年来推进以科技赋能养老行业,探索全链条智慧养老发展模式的一个缩影。
与张大爷一样,中午时分,独居老人王阿姨也通过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小程序,动动手指,就“做好了”美味午餐。
这个由北安市政府引导专业社会力量、采取民建公助方式建设的平台,创建了“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不仅能送餐、买东西,还能预约家政保洁、康复护理,甚至陪我聊聊天解闷。”王阿姨笑着展示手机上的服务菜单。
平台提供的日常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安全监护、权益维护等个性化服务,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居家养老的方式。南宫28官网而正在推进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未来将实现街区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让老人通过一系列智能设备与子女、服务中心、医护人员信息互通。
安全,是智慧居家养老的底色。北安市格外关注特殊困难老人的生活安全,2024年又投入22.3万元,为223名老人免费购买了包含“一键呼叫、4G长者智护手环、上门体检”的智慧服务套餐。
北安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梦锐介绍,“智慧服务套餐”除了实时定位和应急救援,还能监测心率、血压等健康数据。同时,结合烟感火灾报警器、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等智能产品,共同编织起一张“智能化、数字化、虚拟化”的安全防护网,有效降低了失能、失智老年人走失和生活安全的风险。
午饭时分,北安市庆华街道庆民社区养老驿站的助老餐厅里暖意融融,座无虚席。刚打好饭菜的刘奶奶和老伙伴们围坐一桌,边吃边聊,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这里是北安市利用智能化设备和智慧平台拓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场景之一。
为解决老年人“一餐热饭”的难题,北安市在社区养老驿站同步建设社区食堂助老餐厅,并在庆华街道庆民社区试点“政府+社区+企业”合作模式。“政府补一点、企业让一点、个人出一点,我们这每份餐标统一,荤素搭配,营养健康。”庆华街道庆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级主任科员高明绍道。
通过“社区食堂+助餐点配送+送餐入户(点餐到桌)”的灵活模式,结合助餐服务衍生的N种关怀,北安市成功打通了养老服务的“最后一米”,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吃得顺心”只是社区智慧养老的一部分,“玩得开心”同样重要。走进北岗街道办事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台球室里“砰砰”的撞击声、娱乐室里悠扬的歌声此起彼伏。
记者看到,服务中心不仅配备了多种医疗器械提供康复理疗服务,还根据需求设立了日间照料房间,配置了能实时监测心率、呼吸、离床等状态的监测床垫。“一旦老人的身体数据出现异常,我们的后台会立刻收到警报,工作人员就能第一时间介入。”驿站负责人指着屏幕上的数据流说。
这种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医疗照护等13类场景于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正让社区成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温馨港湾。
“这里房间干净,护理员照顾得周到,还有专门的娱乐室,不闷得慌。”在北安市中心敬老院新落成的养护楼里,78岁的特困供养老人赵奶奶对这里的服务表示“非常满意”。
近年来,北安市投入1630万元,对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改造提升,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还开辟了失能老年人照护单元,充分发挥其兜底保障作用。目前,全市1260名特困供养人员中,有332人选择集中供养,享受着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公办机构强兜底,民办机构则在智慧化、品质化上寻求突破。在北安市四星级民办养老机构瑜璟养老中心,墙角一个“火柴人”引起记者注意。工作人员宋金玉说,“这是红外线小时监测老人的活动,万一发生跌倒,系统会自动报警,我们就能马上过去查看。”
据了解,该中心不仅为每位首次入住老人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还根据意愿安装各类适老化监测产品。
“养老”更需要有“医靠”。北安市民政局副局长高梦锐说,北安市依托本地富集的医疗资源,着力推进医养结合。45家养老机构与就近医疗机构签订了医养协议,“把‘诊室’搬进了养老院,定期为老人们提供精准化、精细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一个以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深度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北安全面构建。
据了解,近年来,北安着力打造机构养老服务“升级版”,投入政策性资金4073万元,建设了中心敬老院、养老失能照护中心,撬动民间资本2亿元助力养老服务项目建设46个,有序推动“老有所养”向“老有善养”迈进。目前,全市现有养老床位4088张,入住各类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达2919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
从“一键呼叫”的便捷,到社区食堂的暖意,再到医养结合的安心,智慧养老之光正洒遍北安养老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