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机构养老模式面临床位供给不足、服务成本高等问题,而居家养老又存在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主任黄伟日前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社区嵌入式养老”作为一种创新模式,构建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专业的服务。
随着科技进步,智慧医疗也将逐步成为医疗领域的重要变革力量。在医疗服务需求快速增长的背景下,他建议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全域协同、普惠精准的智慧医疗生态。
黄伟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需矛盾问题比较突出,存在总量不足、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匹配等问题,亟须优化。对此,他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构建“三维政策支撑体系”。包括创新用地制度,推行“点状供地”模式,允许存量物业“一事一议”进行养老设施改造;推动财政金融协同,设立专项基金,对社区嵌入式服务机构给予运营补贴;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升级,推动长护险省级统筹,实现长护险在全国层面的制度性安排。
二是实施“四大提质工程”。在设施改造方面,推动改造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加快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建立健全老年人能力评估互认协调体制机制,统筹构建全国养老信息平台、全国失能老年人数据共享平台;实施“银龄导师”计划,返聘退休医护开展人才培养实训;完善制定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质量国家标准。
三是创新“五社联动机制”。即社区搭建平台,社会组织运营,社会工作者支撑,南宫28社区志愿者参与,社会慈善助力。
黄伟表示,通过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老人安享”的新型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可以提高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拉动银发经济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对的需求不仅数量大,而且对精准度、便捷性和持续性的要求更高。“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和发达地区,患者跨区域就医现象普遍,加重患者负担,也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黄伟建议,应当强化顶层设计,抢抓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先机,推动智慧医疗建设纳入“十五五”“十六五”发展规划,统筹制定智慧医疗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
同时,创新“互联网+医疗”服务模式,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医疗”的深度融合与应用,推进互联网+医疗、手术机器人、南宫28医疗等服务模式和新兴技术向纵深发展。
“加速‘医疗新基建’也很有必要。”黄伟表示,面对智慧医疗模式基层应用深度不足的现状,应加快建设布局国家级和省级医疗健康云平台,健全基层医疗机构数字化能力;推广手术等高端智慧医疗设备装备与应用;对生成式、大语言模型的医疗应用效果进行验证,制定评估标准和流程,开展严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