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变老,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过上高品质的老年生活?4月30日上午,一场主题为“促进医养结合”的湖北省政协月度专题协商会正在进行。参会的省政协委员建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嵌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住-养-护-医”整合照护,构建“湖北核心医疗+地市州康养基地”的联动模式等。
据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省医养结合机构增加到384家,床位增加到9.13万张,全省已有83.5%的养老机构完成医养签约,与医疗机构共同提供医疗、养老和康复等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管理。
协商会上,政协委员们表示,医养健康不仅是民生事业,也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湖北正积极探索推动“医办养”“养办医”“医养融合”“医养签约”等服务模式。“要加强医养结合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建成一批综合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社会效益好的医养结合机构。”有政协委员建议。
但同时,医养结合是一项长期事业,任重而道远。目前,湖北省医养结合存在资源供给不充足、产业培育不充分等问题,具体表现为资源供给的速度跟不上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步伐,老龄化服务呈现碎片化态势,导致“医”与“养”之间衔接不畅。南宫28娱乐平台另外,专业人才的短缺与标准化建设的滞后也制约着医养服务质量的提升。
为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养老服务,湖北省政协常委、民盟湖北省委专职副主委朱梅建议,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嵌入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慢病管理、康复护理服务,将贴心的医疗服务送到老年人的“家门口”。推广“医养联合体”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一站式”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
在优化医养结合资源方面,湖北省政协常委、华中科技大学护理学院院长王芙蓉建议体系化推进“住-养-护-医”整合照护模式。“按照服务能力,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级分类。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养老机构转型为护理院,为保证护理质量和老年群体的护理权益,配套建立严格的评估准入制度,只服务达到特定失能程度的老年群体。”王芙蓉建议,鼓励市场力量参与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同时灵活配置服务内容,降低医养机构的收费水平,推动其普惠发展。
湖北医疗资源集中,且地市州养老成本低、生态环境优。湖北省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谢俊明认为,可以通过资源互补与政策协同,构建“湖北核心医疗+地市州康养基地”的联动模式,一方面高效利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降低养老成本。“可以建立远程诊疗中心、专家定期巡诊机制,支持将地市州医院纳入‘武汉医联体’网络,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谢俊明说,另外,湖北十堰武当山、恩施等地生态优势明显,可与武汉知名医院合作开通“绿色转诊通道”,形成“地市州康养+武汉疾病救治”的分级服务模式,打造“候鸟式”养老生态,吸引武汉及周边省份老人季节性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