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产业事关千家万户、百姓健康、民生福祉。近年来,水城区始终牢记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聚焦民之所望、所需、所盼,锚定养业宝地、养生胜地、养民乐地、养才高地、养心净地五养五地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温泉康养、避暑康养、森林康养、中医药康养等康养+特色产业,不断延伸康养领域全产业链条、拓宽康养产业附加值,持续擦亮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城市品牌,让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养眼、负氧离子养生、三线文化养心、淳朴民风养德、绿色食品养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水城区积极抢抓银发经济的政策风口,精确找准康养产业与康养事业协同发展契合点、着力点,深挖现有康养资源潜能,促进资源禀赋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胜势,全面构建江上养眼、岸上养胃、林中养肺、山上养神、园中养老的全域康养产业体系。
突出精准谋划,下好先手棋——依托中国科学院在康养产业领域重要的科研成果和创新人才团队,抽调精干人员力量与中国科学院地化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科研机构联合编制《中国科学院水城科技帮扶示范区发展规划(2024-2035)》,围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前沿技术广泛应用于绿色生态农产品研发、中药滋补保健品研制以及医养康养服务综合体、社区嵌入式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运动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等多维康养场景,确定一主、四地、多点的康养产业空间布局。
突出精品特色,下好品牌棋——立足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中国野生刺梨之乡中国野生八角之乡等中字头国字号名片,按照一季一主题、一月一品牌思路,围绕养眼养心养胃养生四大主题,以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滑雪四季颐养为纽带,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举办群众喜闻乐见、惠及广泛、参与性强的养生季系列活动57场,将多元康养业态与群众日常生活相结合,积极培育森林康养、避暑康养、温泉康养、康养农业、中医药康养、运动康养等新产品、新业态,推动康养+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这一年,水城区成功入选2024年全国市辖区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区。
突出示范创建,下好落实棋——始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康养服务的更高需求为目标,全面盘活宜人气候、绿水青山、人文荟萃、民族风情独有资源禀赋,围绕健康养老、医疗保健、康养旅游、康养文化、康养农业、森林康养、体育运动等七大产业布局,系统推进康养水城建设100项工作计划、南宫28下载幸福六盘水·康养新水城建设100项工作计划2个100工程,协同打造五养五地五个幸福家园,逐步将水城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全周期、全人群、全过程与昼夜四季宜居宜养的康养示范城市。这一年,康养水城建设100项工作计划完成率为98%,幸福六盘水·康养新水城100项工作计划完成率为99%,市级下达的幸福六盘水建设目标任务涉及水城区的76项全面高质高效完成。
认清形势才能找准方向,抢抓机遇才能赢得未来。水城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结合得天独厚的凉爽气候、自然景观、民族民俗文化、三线文化等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康养产业集群,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打造一批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温泉康养、森林康养、乡村康养、医药康养等新地标,不断拓展消费载体,带动提升康养领域全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生态康养持续释放生态红利——坚持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不断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不断夯实生态康养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努力打造全省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高地、绿色康养产业发展的新标杆。这一年,水城区售出贵州省首批林业碳票,碳票变现超过154万元,实现了碳票变钞票,有效拓宽生态新产品价值实现和增值路径;成功申报省级森林康养基地2个,创建森林乡镇9个、森林村寨24个、森林人家335户,组织开展第一批森林康养人家申报,有力助推森林乡村向康养型乡村转变;完成猕猴桃产业提质增效目标3万亩、茶叶万元田8000亩、刺梨千斤园7.5万亩,凉都三宝、精品水果、生态畜禽等山地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增添康养产业底色和活力,康养水城的魅力更加凸显。
文旅康养持续释放消费潜能——牢牢把握市场化、数字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导向,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养等多元应用场景,将温泉康养、红色资源、休闲民宿、三线文化、水城农民画等资源优势纳入全区文化旅游一盘棋,整体实施、重点突破、协同配合,丰富产品供给,突出业态融合,不断增强文旅康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穿透力和综合带动力。这一年,水城区接待游客2406.61万人次、同比增长10.2%,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6.85亿元、同比增长10.1%,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娱乐业营业额达1873万元、同比增长15%,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镇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推出康养游、银发游等精品旅游路线条,百车河温泉获得金汤级温泉称号,奢渡河峡谷景区、中国凉都瀑布漂流、塔山体育公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建成投运,康养水城的城市吸引力显著增强。
医养康养持续释放民生利好——紧盯全龄段人群医养结合需求,加强制度创新,南宫28下载优化路径设计,扩大服务供给,打造一批自主创新、品质高端、信誉过硬、市场公认的优质医养服务品牌,促进医疗卫生资源与康养服务有效衔接,推动医养康养深度融合发展,不断满足辖区83万各族干部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这一年,水城区健康素养监测和健康细胞建设初步完成,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5.3%;六盘水市中医医院顺利通过三级中医医院注册评审,两专科一中心建成使用,成功签约何成瑶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岐黄学者工作室和名中医工作室;水城区人民医院五大中心基本建成,双向转诊机制全面建立;搭建1+2+9+N医共体框架,建成3个县域医疗次中心、3个疾控分中心、30个村级延伸服务点;30个乡(镇、街道)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馆,158家村卫生室均能开展四类六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康养水城的幸福指数更有质感。
银发康养持续释放经济活力——聚焦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按照低端有保障、中端有供给、高端有市场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专业养老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经济条件的老年人群需求,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真正让养老变享老。这一年,水城区投入运营养老服务机构8个、养老服务站5个、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个;老鹰山敬老院提质改造(二期)、老鹰山中坡社区养老服务站电梯安装、水城区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等项目建成使用;全面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示范性社区老年助餐点打造等重点民生实事,康养水城逐渐成为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理想生活优选之地。
在康养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唯有不断创新、勇于探索,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水城区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主导产业,积极构建多元康养产业链条,激发康养产业融合集聚发展效能,创新康养产业跨界应用场景,全面打造医、养、游、文、体、药、食协同发展产业格局,持续提升康养水城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
聚力打造融合发展样板区——按照因地制宜、业态相融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康养全产业链集群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农业、体育、养老、医疗、食品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不断催生康养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增加全人群、全龄段的康养消费市场有效供给,使康养产业逐步成为带动全区国民经济转型发展和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综合性支柱产业。这一年,《水城区康养产业发展路径探索》总结提炼的六个坚持发展模式,被成功收录《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成为西南地区唯一入选的经典案例。
深挖全域康养路径最优解——充分发挥调查研究在科学决策、破解难题、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用好四下基层工作法,聚焦全区康养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淤点问题,组织政研、卫健、文旅、康养等部门深入30个乡(镇、街道)、部分村(社区)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思路破题,找出办法破冰,拿出措施破局,切实找准县域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这一年,组织开展康养领域调研30余次,形成《水城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究》《水城区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几点思考》《水城区依托农民画乡打造中国画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各类调研报告、咨政文章20余篇。
培育壮大行业领域领头雁——大力扶持和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康养龙头企业,围绕产业链进行要素配置和平台建设,汇集康养产业集群,推动辖区康养行业领域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全面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促进康养+多业态深度融合,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支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康养旅居基地、森林康养基地、中医药养生体验基地、慢病预防疗养基地、颐养社区和养老度假区,全力打造要康养到水城到水城康养度假的城市旅居品牌。这一年,水城区成功入选全国康养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百强县名单。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的一年,水城区将依托夏避暑冬滑雪两张靓丽名片,跳出凉思考,做实凉产业,深入挖掘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城市品牌的健康要义、养生内涵,加快发展康养、医养、旅养、乐养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业态,全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最佳康养旅居目的地,让康养产业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